T/CI 090-2022
卫星对地观测下的森林碳指标监测体系

Forest carbon index monitoring system under satellite earth observation

2023-07

标准号
T/CI 090-2022
发布
2022年
总页数
23页
发布单位
中国团体标准
替代标准
T/CI 090-2023
当前最新
T/CI 090-2023
 
 
引用标准
GB/T 17694-2009 GB/T 32453-2015 GJB 2700-1996 ISO/TS 19101-2:2008 T/CMSA 0027-2022
 
 
本体
碳中和
适用范围
5 监测体系分级原则 依据GB/T 32453-2015《卫星对地观测数据产品分类分级规则》第5章对地观测数据分类分级原则,结合碳中和背景下的森林遥感碳指标监测需求,制定以下体系分级原则: (1)科学性:体系划分和级别界定应符合森林碳计量和监测数据分类的科学体系,反映卫星遥感数据应用对类别和级别划分的客观需求,符合已经发布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分级结构清晰,能反映不同级别产品之间的内在特征与联系。 (2)可扩展性:体系制定首先考虑目前使用广泛、可标准化程度高的主流遥感监测产品,同时还应考虑未来一定时期出现的新类别、级别可能性,应具备可扩展性。 (3)实用性:分级设置应简洁明确,易于操作并为各类用户所接收和使用。 (4)兼容性:应能够与现行使用的林业碳汇项目方法学、国内外遥感卫星数据分级规则建立明确的映射关系,能方便地与内国外相关分类分级方案接轨。 6 卫星对地观测下的森林碳指标体系 卫星对地观测下的森林碳指标体系根据碳中和核算要素分为森林温室气体浓度监测指标、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和碳储量参数指标,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关键参数三个一级指标。在一级指标的基础上,依据碳源汇目标地物或要素能够利用遥感卫星对地观测技术手段监测可获得性原则进行二级指标的划分。 其中,森林温室气体浓度监测指标主要是二氧化碳、森林木本生物质燃烧产生的甲烷和氧化亚氮,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2006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2019修订版》、AR- CM-001-V01《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和AR-CM-003-V01《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设置二级监测指标;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和碳储量参数指标、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关键参数二级指标基本架构主要参考国家林业局《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指南》(办造字[2011]18号)、《全球碳盘点卫星遥感监测方法、进展与挑战》,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和碳储量参数指标为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直接指数,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关键参数为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模型变量。
术语描述
碳源
Carbon source
向大气中释放碳的母体,分为自然碳源与人为碳源。
碳汇
Carbon sink
自然界中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生态系统,包括陆地和海洋碳汇。
净初级生产力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单位时间内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吸收的碳除去自养呼吸损耗剩余的部分。

T/CI 090-2022 中可能用到的仪器设备


专题


T/CI 090-2022相似标准





Copyright ?2007-2025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701825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
页面更新时间: 2025-07-09 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