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中国科协公示第五次“全国先进社会组织”拟推荐学会

2025.5.21

中国科协办公厅发布关于第五次“全国先进社会组织”拟推荐学会的公示通知。中国科协拟推荐中国化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生物材料学会、中国农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9个全国学会参评第五次“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image.png

根据《民政部关于开展第五次“全国先进社会组织”评比表彰活动的通知》要求,经自愿申报、资格审核、综合评议等程序,中国科协拟推荐中国化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生物材料学会、中国农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9个全国学会参评第五次“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现予以公示。

公示时间为2025年5月21日-5月27日。公示期间,如有异议,请书面实名向中国科协反映。

联系邮箱:xuehuiguanli@cast.org.cn

联系电话:010-68571435

icon_doc.gif附件1:拟推荐全国学会简要事迹.docx

icon_doc.gif附件2:第五次“全国先进社会组织”评选标准.docx

中国科协办公厅

2025年5月20日

附件1

拟推荐全国学会简要事迹

(以全国学会编码排序)

一、中国化学会

中国化学会成立于1932年,现有个人会员12万余人,单位会员180余个。近年来,学会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民主办会,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制度完善,建立理事长民主推选和常务理事会差额竞选制度。建立基于学术认可制度的CCS会员体系,开展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等人才培养奖励活动。深化学术交流和学术引领,每年组织50余场学术会议,学会年会规模超过1.5万人。主办26种学术期刊,其中SCI收录17种,建设自主期刊出版平台,打造以旗舰期刊 CCS Chemistry为引领的期刊集群。充分发挥学会智库作用,承担化学学科发展研究、分子科学领域基础科学进展评估、全国学会服务国家战略专项等重点工作。成立科普工作委员会,组建了化学科普专家团,策划“无处不化学”“化学大家谈”“化学家面对面”等科普品牌活动。成立化学实验室安全工作委员会,组织培训活动,强化化学科技工作者的实验室安全风险防控意识。积极推荐中国化学家到国际组织任职,与8家国际化学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联合多国化学领域科技社团举办化学科学与社会高峰论坛等国际会议。

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成立于1978年,现有个人会员12万余人,单位会员2300余个。近年来,学会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建设世界一流学会为目标,系统谋划生态环境科技服务新路径。建设新型科技智库服务国家战略,打造“美丽中国百人论坛”等高端智库平台,多项政策建议被政府部门采纳。创建“旗舰会议+品牌会议+特色论坛”梯度会议体系,2024年全年举办学术年会等高端学术活动60余场,超过4万名参会人员,院士、杰青、长江学者等高水平专家主旨报告占比达60%。推动数智赋能服务生态环境科技人才发展,构建“本科基础培育-青年人才托举-院士择优推选”的阶梯式成长通道,青年人才获奖比例显著提升。构建全链条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牵头组建生态环境技术联合体,创建“技术验证-综合评价-奖励引领-市场推广”全链条技术推广模式。打造“矩阵化组织-全媒体传播-社会化共创”的美丽中国全民行动体系,组织“大学生在行动”科技惠民活动5500余场,“我是生态环境讲解员”赛事吸引近万名选手参加。打造高端国际交流平台参与全球气候环境治理,创办我国首个以永续发展为核心理念的“永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举办多场边会,积极参与全球气候环境治理。

三、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成立于1985年,现有个人会员11万余名,单位会员80余个。近年来,学会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紧密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持续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创新党建工作机制,成立学会党委统领下、学会理事会、监事会和国际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国家小组构成的“3+1”领导机构,在重大学术活动和科技服务活动中建立临时党组织。强化学术引领,打造China rock、中俄论坛、学科交叉科技创新论坛等品牌会议。深入实施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累计培养托举青年科技人才百余名。有效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以科技服务团形式,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专家主力、学会主角”的工作机制,组织专家攻克软岩大变形世界级难题,为兰海高速、乌东德、白鹤滩等重大工程提供科技支撑。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牵头发起“面向地震预测的跨断层测量”国际大科学家对比研究计划,推荐中国学者在ISRM等多个国际组织任职。

四、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成立于1963年,现有个人会员10万余名,单位会员2300余个。近年来,学会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民主办会、规范治理,建立健全“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机制,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推动“党建+业务”融合发展。坚持学术引领,连续六年举办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习近平总书记等国家领导曾致贺信,2023年起分别在德国、美国举办专场活动。建设权威汽车科技智库,参与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战略性研究课题,全面支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领域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策划与组织实施,编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等智库产品,50余篇决策建议被省部级及以上部门批示采纳。探索科创服务新模式,牵头成立2家国际组织,发起成立“汽车行业国家级创新平台联合体”,推动建设轻量化、电动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联盟和商用车碳中和协同创新平台,与北京、扬州等地合力打造区域科创平台。持续提升团体标准品牌影响力,累计发布现行标准377项,其中10余项被国际、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采纳,22项入选工信部百项团体标准应用示范。全力建设汽车科普文化高地,打造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全面开展智能电动车辆急需学科专业试点工作。

五、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成立于1979年,现有个人会员5.5万人,单位会员1500余个。近年来,学会不断强化自身建设,建立健全党委把关、理事会决策、监事会监督、秘书处执行的治理体系。搭建多元化学术服务平台,每年组织学术年会等高水平学术会议30余场,主办科技期刊8本,其中《仪器仪表学报》连续10年学科排名第一。持续完善人才服务体系,为1600余名学生发放奖学金,提名推荐20余位科学家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当选两院院士,主办20余项人社部国家级大赛,推荐50余名选手获人社部授予的“全国技术能手”称号。每年开展70余场科普系列活动,打造科普助力“双减”行动等活动品牌。开展技术预测、路线图研究30余项,为多个部门决策咨询提供智力支撑。组建产业科技服务团,为100余家企业定制需求解析报告、技术研发指南等,助力解决个性化问题难题。1983年起创办多国仪器仪表展,已累计为超过40个国家5000家企业提供专业个性化精准服务,被工信部纳入重点培育支持展会项目。与相关国际科技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完成3项国际标准的完全转化或制修订,牵头发起筹备国际智能感知学会。

六、中国电子学会

中国电子学会成立于1962年,现有个人会员17.8万人,单位会员1900余个,分支机构66个,社会组织评估等级为5A。学会坚持党建引领,健全完善理事会党委、总部党委和分支机构党小组作用发挥机制。坚持深化内部治理,民主办会制度日趋完善,建立日常内控审计机制,加强风险防控,实施分支机构提能工程,推进学会信息化建设。坚持不断提升学会创新引领力、产业推动力、组织凝聚力、人才支撑力和国际影响力。发起成立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积极履职WRCO、IFIP、URSI、ICCCS等国际组织,推荐多名专家国际组织任职。打造世界机器人大会,支持大会国际机构达到26家,举办中国电子信息年会等品牌活动。14种科技期刊中有3种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设立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64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完成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推荐工作。累计遴选托举197名青年科技人才。组建12个“科创中国”科技服务团,促进产学研资源高效对接。搭建“科普中国”共建基地,开展“烛光义教”科普公益活动。每年举办继续教育培训班100余场次,组织世界机器人大会青少年机器人设计与信息素养大赛、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等活动。制定发布300余项团体标准,其中6项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百项团体标准应用示范项目。

七、中国生物材料学会

中国生物材料学会成立于2012年,现有个人会员11379人,单位会员110余个。近年来,学会秉持“建机制、增内涵、强能力、聚服务”理念,持续推进一流学会建设。坚持党建强会,充分发挥学会党委政治引领、思想引领和组织保障作用,开展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录制慕课并公开播放,激发青年树立科技报国之志。发挥学术引领,打造中国生物材料大会等品牌学术会议,创办国内首本生物材料英文期刊;举办生物材料定义共识会,赋予生物材料“中国定义”;践行“两翼”理论,创设“健康向未来”等科普品牌,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设立学会科技奖项,表彰举荐优秀人才。服务产业发展,组建8个医疗器械产业创新服务中心,开展团标评审、成果评价、技术咨询等科技服务,推动医械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化对外交流,主办第九次世界生物材料大会,这是该大会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主办中美、中欧、中韩等双边会议,共促学术繁荣。支持名誉理事长张兴栋院士担任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主席,实现此职首次由发展中国家、由中国科学家担任。

八、中国农学会

中国农学会成立于1917年,现有个人会员4万余名、单位会员560余个。近年来,学会以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为指引,持续深化党建业务融合,开展科学家讲党课系列活动,推动“党建+”机制走深走实,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农业科技创新主战场。引领学术前沿,连续12年举办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召开作物高光效的生物学基础、生物育种共性技术等系列前沿研讨会。服务科学决策,编撰种业关键核心技术发展路线图、基础农学学科发展报告、新版农学名词等研究报告,组织开展农业绿色发展、大学生“千万工程”等系列专题调研,形成的多篇建议得到批示和采纳。提升公民素质,创建“大国粮策”科普品牌,建设科技志愿服务队伍,《气候智慧型农业技术画册》等科普读物获各类全国优秀奖项。培养科技人才,组织实施“神农英才”计划、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推荐各类国家高层次人才近千人;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4年累计培育“头雁”近8万名;开发农村集体经济经理人等多项新职业;组织强农青年国情研修活动及港澳台青年到内地(大陆)研学交流。

九、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成立于1979年,现有个人会员3.4万余名,单位会员近100个。近年来,学会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创新实施党建工作规范化建设工程,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学会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坚持以品牌活动引领学术发展,打造岐黄论坛等学术会议,发布十大学术进展、学科学术影响力评价报告等,发挥学术风向标作用。积极创建世界一流期刊,打造中医药期刊集群,制定首个中医药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和中医药英文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组织开展科学技术奖励评选,推荐的48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多措并举助力人才队伍建设,开展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雏鹰计划、培英计划等人才培养工作,管理的国家级中医药继教项目服务覆盖中医药人才83.5万人次。创新科普工作模式,开展中医药文化走进中小学等活动,发布全民健康指数报告,积极营造“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氛围。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工作,总结发布中医药抗疫专家指导意见,受托编写《中医药抗疫蓝皮书》等,组织开展近百期线上“抗疫”交流活动,来自20多个国家的近200万人次参与交流。

关闭